志愿被篡改 受教育权被侵害
7月6日,江西考生志愿填报工作结束后,网友“不开心的土豆”在微博上称自己在新余分宜二中高中三年级班的同学高考考试志愿被老师篡改。这位网友口中的同学就是张丽芳。张丽芳在同意媒体采访时说,她是在填报完志愿第二天即7月2日查看我们的志愿信息时,发现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被调换了地方。她还说,她是经同学李莉提醒才去查看志愿信息的,由于李莉的志愿也在本人不知情的状况下被篡改了。
相同的事情还发生在江西彭泽县二中高中三年级班同学江健的身上,她的1、第二志愿也被进行了调换。她的第一志愿原本是江西现代技术职业学院,后来发现第二志愿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被改成第一志愿。
这3名考生的遭遇并非孤例。笔者查看发现,近年来,多地都发生了高考考试考生志愿被篡改事件:2011年,安徽全椒县三圣中学37名高考考试生志愿被改;2012年,河南周口卫生学校14名学生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志愿被篡改,第一志愿均变成山东某职业学院;同样是2012年,四川眉山万胜高中10余名学生高考考试志愿让人篡改为“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涉事教师在未获得考生赞同的状况下自行篡改考生志愿,紧急侵害了考生自主选择教育机构的权利。”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律师说,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律不只保障公民同意义务教育的权利,也保护公民自主选择教育机构的权利。
“教师篡改志愿的行为在非常大程度上侵害了考生的劳动权。”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院副院长谢立斌指出,从国内国情出发,高考考试后就读于哪种学校和专业,在非常大程度上决定了考过生日后所从事的职业与进步前景。因此,高考考试志愿的填写其实是一种要紧的职业选择。
谢立斌觉得,“劳动权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保护自由选择职业与在这个职业从业的自由。因为考生最后选择就读于高职院校,他们所学习的技能相较于其他普通大学生具备更强的专业性,因此对其日后的就业和进步影响也就更大。”
篡改志愿构成犯罪吗?
江健事件发生后,彭泽县教体局调查查明,彭泽县二中教师汪锋华以代管名义获得了学生密码。调查过程中,汪锋华称是因“要查询学生是不是漏报志愿”而代为学生保管密码。篡改学生志愿也是他所为,缘由是“考虑到考生分数状况,考试报名第二志愿学校更容易被录取”。7月十日,彭泽县教体局作出免去涉事教师汪锋华彭泽县二中团委书记职务的决定,并给予其减少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处分。分宜二中则责成涉事教师与学生及父母协调解决篡改志愿问题,并向学生道歉。
针对篡改高考考试志愿问题的处置,记者查阅了此前的有关案例。依据媒体报道,2011年安徽全椒县37名高考考试生志愿被改后,篡改学生志愿的班主任杨文祥被检察机关批捕;而在2012年,篡改四川眉山12名考生高考考试志愿的3位涉案教师则分别因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罪被判处七个月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受访专家表示,根据此前类似事件的处置结果看,分宜二中与彭泽二中篡改考生志愿的教师,可能涉嫌触犯非法提供、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罪。但每个具体事件中,涉事教师的行为是不是构罪,还要看能否有充足证据作为支撑。
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林洁表示,学生是在高考考试前统一将登录报名网站的密码交给教师保管,倘若有证据证明志愿被篡改为第一志愿的学校,通过教师获得学生信息,可能可以认定为非法提供、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但就现在的调查而言,还没证据证明教师与外面存在利益联系,所以案件的定性还存在肯定困难程度。”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聂卫锋则觉得,在没更多证据支持的状况下,涉事教师的行为更合适从民法角度来解析。“涉事教师的行为可以说是无权代理,由于考生志愿的修改只能是依据考业务志由考生本人或委托别人来进行,而考生并未委托老师进行修改。”
考生维权 民事赔偿是最好渠道
眼下,除去追究涉事教师的责任外,大伙更关心的是志愿被篡改的考生还能否根据此前的个人意愿恢复志愿,考生又怎么样运使用方法律武器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笔者查阅《2014年江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发现,依据江西教育考试院规定,高考考试志愿只允许修改一次。也就是说,这类学生将没办法第三修改志愿。在此前四川眉山万胜高中发生的10余名考生高考考试志愿被篡改一事中,有关招办负责人表示,假如考生志愿的确被恶意篡改,会更改为原填报学校。
“建议考生尽快与江西教育考试院获得联系,提供包含涉事教师被处罚在内的有关证据,从而证明修改志愿行为非本人所为,是不符合个人意志的,以期在技术允许、招生工作尚没有结束的状况下,允许考生根据自己意愿对志愿进行恢复。”谢立斌说。
聂卫锋则期望江西考试院可以特事特办,帮助志愿被篡改的考生将志愿修改为原志愿。但他觉得,在中国目前的高考考试体制下,重新修改志愿或者作出选择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而且现在对于教师的这一行为也没具体的法律讲解。所以,只能从民事救济的角度来弥补损失。
就涉事教师篡改志愿的行为应怎么样界定,记者也采访了律师、法学专家,得到的结论均是暂无明确法律条约对其进行讲解。
考生志愿被篡改也是近几年来的新现象,尚未引起大家足够关注,因此尚未被纳入到具体的法律规章中。那样,志愿被篡改的考生只能自认倒霉吗?
谢立斌表示:“尽管现在针对这一行为尚无明确的司法讲解,但仍然可以从有关的法律原则性内容出发对其进行讲解。毕竟不是每次出现新的问题都要靠修订法律来解决,尽量在原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是更好的选择。”
“假如最后考生的志愿没办法成功修改,考生只能通过对涉事教师及学校提起民事诉讼来减少志愿被篡改所导致的损失。”谢立斌建议考生可参考两个原因提出赔偿请求:第一需要确定涉事教师是不是确有违法所得利益,假如有,应需要教师将违法所得部分赔偿给学生;第二,还可以需要涉事教师和学校完全赔偿考生的各种精神和财产损失。“尽管这种损失非常难计算,但可以参考考生是不是因没办法就读于理想学校而复读,复读可能发生的学费、生活费等;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毕竟考生假如复读或就读于自己不喜欢的学校,精神上会承受肯定重压,如此做会比较公平,可以尽量减少受害考生的损失。”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虎也觉得,考生可以对涉事教师及其所在学校提起民事诉讼。“依据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教师在未经考生赞同的状况下对其志愿进行修改,对考生人格利益构成侵害,侵有考生的普通人格权。”
“考生假如选择复读,因复读而产生的成本应由校方和教师一同承担;即便是学生上了大学没复读,也应进行有关财产赔偿。由于不可以去自己理想的学校就读或许会影响其日后就业及进步。”朱虎还表示,假如教师的篡改行为对考生人格权益的侵害比较紧急,考生也可诉讼请求精神赔偿。“以最高法《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讲解》为依据,对志愿被篡改问题进行细化,具体赔偿额度可请法院参照讲解作出。”
提升违法本钱 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高考考试志愿是怎么样在考生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更改的?据考生张丽芳介绍,她的班主任曾在填报志愿前以代管之名向班上学生索要密码。彭泽县二中涉事老师汪锋华也以“要查询学生是不是漏报志愿”为由向学生索要密码。
专家觉得,除去考生保护个人信息意识不强、有关管理部门对考生个人信息管理不到位、部分教师很难抵御利益魅惑以外,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生源角逐日趋激烈也是致使高考考试志愿被篡改事件发生的要紧原因。据媒体报道,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争夺战,高职院校总是通过给回扣的方法来吸引高中教师为他们介绍生源。介绍的学生越多,教师拿的回扣就越多。
高考考试志愿篡改事件怎么样不再发生?林洁表示,“考生志愿被篡改的首要条件是教师学会了考生的登录密码,因此,学生应增强对个人信息管理和保护意识,从而减少个人权益被侵害的风险;学校也应切实落实好对教师的监管职责,加大对教师职务行为的规范。”
邱宝昌建议健全法律法规,“修改学生志愿,紧急损害了考生合法权益,对学生身心健康导致严重干扰。假如教师是别有用心或者是为了牟利而对志愿进行篡改就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仅让其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不够的。建议在刑法中增加修改考生志愿情节紧急的追究刑事责任条约。”
朱虎则建议,争取用现行的法律体系来解决现实日常的问题,提升惩治违法违规行为的效率。他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拟定具备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来对此类行为进行统一治理。“对于对涉事教师负有监管责任的校方而言,应健全自己的规范构建,强化对篡改考生志愿教师的惩处力度,进而提升违法本钱,斩断招生院校与教师之间的利益链条。”
专家还建议,国家层面也应采取手段扶持高职院校进步,改变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