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机,让孩子在学习中感觉到爱、关注与被需要的感觉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去存活与安全感外,人还有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达成的需要。作为学生来讲,日常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假如,在学习中他们可以满足这类需要,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不想上学的情绪。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假如在学习中,孩子能持续的得到鼓励或者其他各种形式的正强化,他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想上学也就无从谈起。
2、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至关要紧,孩子的问题非常大程度上源自爸爸妈妈,孩子调整的同时,爸爸妈妈要积极配合,找到自己的问题,与孩子一同成长。
纵览目前教育问题的很多方面,真的的根源恰恰在于家庭教育环节,人一生中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不少影响大家成长的人际规则、生活和学习态度都是在家庭教育阶段开始形成的。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对于孩子将来进步有哪些用途至关要紧。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总是都是爸爸妈妈问题的反映。爸爸妈妈的说教、对成绩的无限强调、对学习动机的歪曲等等都比较容易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因此,改变孩子的同时,爸爸妈妈也应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的加以调整。
3、对孩子进行学习技巧的指导,让他们知道学习的本质,关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是为成绩所累。
有时候,孩子并不了解学习应该学什么,学习有什么意义,现行教育体制对成绩的强调几乎是他们对学习的唯一印象。如此,成绩不好的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也就很自然了。除此之外,不少孩子很渴望学好,但却缺少正确的办法,久而久之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大幅降低,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就开始逃避学习。
作为应付,大家应该与孩子一同探讨学习的本质,减少他们对成绩的关注,重新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程度,强化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学习技巧的指导,可以让他们在学习时变得轻松,从而也更能享受学习的乐趣。